VVbuys Blog

standalone Linux lover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唉。今天恰巧有感,过来小聊几句。
还是要先声明下:所有言论出自个人,与阿里和我所在的团队无关。


正文。

应该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这项 “福利” —— 加班到X点以后,报销打车费
阿里大约是晚上9点。

初进阿里时还不习惯,想着6点下班后,吃个免费晚饭,赶快坐地铁回家。
后来一是发现高峰期的地铁简直要命,二是确实有太多需求做不完, 平常经常会说: “这个我们晚上再谈…”

所以晚上加班就成了公司里很多人的常态 ,就算今天 8 点多就已经工作得差不多了,也会习惯性得等到 9 点左右,叫个车回家

于是,每天 9 ~ 12 点间,公司里的叫车声、电话约车声、络绎不绝。我们团队私下里也有个微信群,用以和工作的旺旺群区分。在打车软件玩起红包返现后,大家就都会在群里分享叫车红包,52个人的群,有时一分钟内不抢,红包就没了。


众所周知的,阿里和快的打车的关系。

所以群里好像约定俗成般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滴滴的红包。而由于红包返现利滚利带来的超强用户粘性,大家连叫车也都开始只用快的了。
结果好景不长,微信突然就玩了这么一手,直接把快的打车屏蔽了。
当天大家就发现了,还讨论了下对策……比如什么「先分享到微博,然后把链接复制出来,再发到旺旺群」……

嗯。我 TM 也觉得挺拼的。。
于是大约微信群就沉寂了一天…

然后才第二天……第一个滴滴红包就在群里出现了!那时的文案还是什么:“4个小伙伴,3个用滴滴!红包召唤新伙伴归队啦!
我我我我当时就不由自主的纠结了一会儿 “价值观” ,放下手机 debug 去了……
等我再想起来,点开链接一看:特么的……「红包已抢完」。

。。。
再后来。就根本收不住了,滴滴红包那个飘。


唉其实我就是想说:这也就一天……用户习惯就被彻底干翻过来了。 就算是盟友…也没救。
所以我今天还是打着滴滴回来的……分享红包的一瞬间,心里突然一阵小惆怅。就回来写下了这段答案。

说了半天,好像也没说到什么干货…权当故事听吧。
其实你要问我这有没有违反互联网平等开放法则什么的。我觉得上面 @覃浩tommy@赛门 都说得挺好的,两种思路而已,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但是关于怎么看待,其实这次我以普通用户的身份来说……真心觉得:「小良心小正义感在强需求面前真特么太弱了」更何况这个强需求被干掉的同时还双手奉上了替代品。

所以大厂们你们就使劲撕逼吧,需要打到用户脸时,多给糖多给枣就好了。


哦对了,今天微信宣布朋友圈内限制分享未备案网页了。
枣呢 !?!?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根据你的产品特点,进行两种不同的设计,
根据你的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A与B不是硬币的正反面,它们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而生,它们是同一种思想的延伸。

移动和桌面设计的差别远不止是布局问题。只要有足够的编程量,这些差别是可以通过响应式设计来解决的。事实上,你可以认为如果一种设计不能兼顾两种平台的主要差别,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响应式设计。但是,如果确实想要处理好平台间的所有差异,我们就回到了原点:进行两种不同的设计。

——《Mobile Usability》(《贴心设计 打造高可用性的移动产品》)


其实无论是什么解决方案,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屏幕尺寸越来越多,不同设备的交互特质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在移动手机、平板、桌面电脑,在键鼠、触摸、无障碍设备上都有优秀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需要网站的用户界面在不同的平台上有所不同。”


那怎么做呢,一个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 响应式设计 (Responsive Web design)
狭义上,我们把主要依靠前端 CSS (包括 Media Query 媒体查询,百分比流式布局,网格与Typography系统……)来对各种屏幕尺寸进行响应的做法,称之为响应式布局,又称作自适应网页设计,或者弹性设计。

这种主要依靠CSS的方案有很多优点,比如:
    • 设计元素很容易被复用,设计成本低
    • 前端只需要维护一套CSS代码,维护成本
    • 桌面端与移动端的设计十分接近,令用户感到“熟悉”
    • 不需要任何服务器端的支持
    • 与业务耦合程度低,复用程度高( 以至于 Bootstrap、Foundation 等一干框架都跟进了这个解决方案 )
但问题也很明显,比如:
    • 设计需求复杂时,前端的开发成本没有任何减轻
    • 无论是针对桌面还是移动的CSS代码(甚至图片资源文件)都会被同等的下载到客户端(没有考虑移动端的网络优化
    • 如果JS不写两套,桌面端的交互和移动端的交互很难针对平台作出差异


如果你的移动用户对网站所有的功能和内容有着与桌面用户同等的需求,比如 新闻、报纸(媒体类)网站,或者活动、专题页等 偏重信息传达而轻交互 的网站,那么这个解决方案其实恰到好处:
触摸屏优化(胖手指)、减少次要信息…… 这些通过 CSS 解决就够了。


但是,如果我想要做更多的 「移动化设计」,比如 减少信息层级、增强手势操作、让网页更接近一个Native App ?

好吧,为了更复杂的需求,为了我们的网站能更牛逼的 「响应」 各个平台,
又有了这些解决方案:


  • 服务器端(后端):
    • RESS (Responsive Web Design with Server Side Components)通过服务器端组件的响应式网页设计
提倡 RESS 的人认为:基于前端 CSS 的响应式方案只是一种妥协:
“ UI 只是在很被动的进行「调整」,而不能真正达到各个平台的最优。好的设计应该达到「这个设备该有的体验」(Device Experiences)。 ”
Device Experiences :A device experience is defined by how a device is most commonly used and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or limitations it possesses.
RESS 的本质还是服务器端动态的生成,返回 HTML、JS、CSS、图像等资源文件,但是只使用同一个 URL 就可以提供给移动端定制化更强的网页,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网络资源。


  • 前端(主要是JS),比如:
    • 在 JavaScript 中实现两套逻辑,分别兼容键鼠、触摸设备
    • 通过 UA、特性检测 在前端做设备判断,对资源进行异步加载,渲染不同模版
    • 通过 特性检测 在前端做设备判断,使用不同的业务逻辑
    • 前端的模块化也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针对不同的平台加载不同的模块
    • ……


这下,我们的网站可以更牛逼的 “响应” 各个平台了。
(对,我还是称之为响应:这的确还是在“响应”啊 ,不是吗?)


但是等下……
后端开发成本上去了,前端开发成本也上去了,配合着估计产品、设计资源也都上去了,那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把 移动设备网站 和 桌面设备网站 分开呢!?


是啊,如果你的需求真的都到这一步了,你的移动网站也应该可以被称作 WebApp 了。这种时候,把移动设备网站彻底分开或许真的是更好的选择。

开发资源如此充足,你还可以让专门的团队来维护移动端的网站。
(嗯,BAT 就是这么干的)

于是又一个概念来了:

  • 独立的移动版网站 (按题主的话来说:手机和PC端分开来写)
不过,它有那么独立么?
我们知道,我们访问网站是通过 URL 来访问的。
将移动网站 和 桌面网站 分开,如果不使用 RESS 技术,往往也就意味着要维护两个URL(不同的二级域名)
难道我们要让所有桌面用户自觉访问 taobao.com ,所有 移动用户 都自觉访问 m.taobao.com

不可能吧 = =。

于是,我们还是得依靠前端或服务器端的一次 “响应”(设备检测),做 URL 重定向,才能将不同设备的用户带到那个为他们准备的网站。



所以其实在我看来,手机和PC端分开来写,只是 狭义响应式设计 的一种发展和延伸罢了。他们的界限没有,也并不需要那么清晰。

就如开题所引用的:
事实上,你可以认为如果一种设计不能兼顾两种平台的主要差别,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响应式设计。
“而无论是用什么解决方案。” —— 这句是我补的。




故我的结论是:

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度(你的桌面版本代码与移动版本代码分离、耦合的程度)

而这个度,则是由你的设计需求决定的。
而我们的需求原点其实也很简单:

根据你的产品特点,进行两种不同的设计”。


以上。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一言以蔽之,优先级。
这个优先级并不是由谁或者哪个Boss定的,而是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业务需求下的结果

  • 为什么企鹅家的App用户体验较好?
企鹅家的主力产品,QQ、微信、QQ音乐、QQ空间 等,多是IM(即时通讯)、SNS(社交网络)、数字娱乐 等形态的产品。

这类产品往往必须「直接依靠优秀的产品服务与用户体验」来赢得用户。

如果这点做不好,产品就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使得在企鹅内部,围绕这部分的要求,需求,反馈 都一定最多,使得企鹅不得不把这部分做好

  • 那为什么阿里系的App用户体验较差?
阿里系的主力产品,从1688、淘宝、再到支付宝、天猫、淘宝旅行、淘点点、一淘、旺旺,要么是电商类产品,要么就是电商类的延伸产品。

而这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要做好的难处),往往在「如何与实体经济,甚至政府 打交道」、「如何做好运营」,而非优秀的用户体验。

应该说,阿里从来都不是不重视用户体验,这两年更是愈发重视。但是因为身处这样的市场环境,阿里必须先完成这些优先级更高的需求(海量的业务,运营需求)以抢占市场,
这才导致阿里内部无法有太多精力focus到客户端体验上。



上面就算基本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不过,知乎惯例,多说几句:

其实,上面的答案,也可以说这都是说辞。

在我刚刚加入阿里的时候,我也一度纳闷甚至郁闷这个事。直到我开始接触更多的项目,我才能逐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借口。
该不该改? 当然该改。

我相信几乎所有阿里人,尤其UED,肯定都不希望这样。
只能说,这需要阿里投入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来做好



以上。

利益相关:
阿里员工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哎呀~不要站队嘛。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让我们一点点来看

哦对,谢妖~。本人是Nexus 5用户,系统当然是Pure Android KitKat啦(臭谷粉!点Down!喂喂喂我还没给结论呢)
毕竟是回答问题嘛,先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否。(对中国用户而言,Pure Android 并不比 MIUI 或 Flyme 体验更好。

<p>从下面「 居然比关注数还多」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大家都是急于站队的样子:</p>

<ul>
    <li>Google Service!翻墙很轻松好吗!Geek站过来,有品味绝逼原生阿。</li>
    <li>没用过Pure,国内Google能用!?本地化多重要,易用果断MIUI/Flyme 啊!(咦 米粉和魅粉居然在一致对外上达成了共识)</li>
</ul>
<br>从答案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用户的确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群体,那这个问题怎么办?
<br>
<br><b>数学老师教过哒,分类讨论啊!</b>
<br>(来,开始认真了。注意,我只分两类,数量非常小的Geek用户,和其余都算在内的非Geek用户)
<br>
<br>

<p>先说好理解的:</p>

<ul>
    <li><b>为什么 Geek 用户 都爱使用Pure Android?:</b>
    </li>
</ul>在国内,使用Pure Android其实是有很多障碍的:众所周知Google基本被墙死,去年还能上上的G+,Gmail 最近基本报废,回国后Google Now不开VPN永远都是Sign error或者No internet connection……那干嘛还用?
<br>
<br><b>因为这群人是Geek呀!</b>这群谷粉、安卓粉、IT科技粉、设计师、工程师们,这群充满技术情节的人儿们,为了我们的品味(逼格),挂着VPN,连着美版的Play Store,用着Android/Material Design 的 GMS,Chrome Beta,FB,Twitter,WhatsApp……就这么一路高歌的走下去了。
<br>
<br>你看!Action Bar + Navigation Drawer 多好用!
<br>你看!Fixed Tabs 可以滑的好吗!
<br>你看!流畅不!ART开起来妥妥的流畅度爆iOS!
<br>你看!原生Android 哪里会越用用卡!?你升4.4.4了吗 ?
<br>
<br><b>哪里要担心这群人啊。</b>国内买不到的Nexus,用不了GMS,这都不叫事。
<br>
<br>

<p>那么,</p>

<ul>
    <li><b>为什么 非Geek 用户 不适合使用Pure Android?:</b>
    </li>
</ul>GMS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妥妥是用不了,在VPN之间切换也是麻烦。
<br>也不说Pure Android不那么好刷到的问题(当然你可以刷CM),
<br>我们就直接来看最核心的问题:
<br>
<br><b>「 Pure Android 的交互设计真的比 MIUI / Flyme 好吗?」<br></b>
<br><b>不见得。</b>
<br><b>所谓设计,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目标用户。</b>
<br>
<br>为什么Pure Android的交互设计让Geek觉得用户体验好?
<br>
<ul>
    <li>国外规范的 Android Design 生态环境打造统一的 Pure Android 体验</li>
    <li>更高级的手势/App运用带来了很多便利(典型的例子SwipePad)</li>
    <li>有着工程师思想的他们可以轻易理解Android的复杂逻辑</li>
    <li>有着工程师思想的他们总能自己轻松躲开一些设计问题</li>
</ul>
<br>而 Pure Android 之于 普通用户 呢?
<br><b>「 这些优势基本荡然无存」</b>,反而,混乱的国内生态环境带来大部分中国用户对Android Design的陌生,相比iOS复杂许多的Android逻辑带来较高的学习成本……
<br>
<br>而MIUI/Flyme在设计方面上的本地化,主要就是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br>我们可以看到,其实MIUI/Flyme做得大部分工作,除了视觉外,就是<b>简化信息层级,降低交互学习成本,遮住Android系统过于复杂的部分,在易用性上向iOS靠拢</b>。
<br>
<br>如果说在这里MIUI/Flyme还只能和Pure Android 打个平手的话……
<br>
<br><b>MIUI 和 Flyme 的本地化还远没有完:</b>
<br>
<br>你在国内总要用国内的互联网服务吧?
<br><b>集成,</b>我全给你全整合进来,打造一条龙服务
<br>
<ul>
    <li>应用商店
        <br>
    </li>
    <li>云存储/云服务(自己提供或合作)
        <br>
    </li>
    <li>数字娱乐消费(音乐/游戏/阅读/视频/主题/壁纸/铃声……)
        <br>
    </li>
    <li>安全(小白最爱用的系统清理,陌生号码拦截……)
        <br>
    </li>
    <li>生活服务(支付,地图,快递,订餐,打车,旅游……)
        <br>
    </li>
    <li>社交(美图,快速分享……)
        <br>
    </li>
    <li>太多了。总之就是你想要什么有什么,自己没有就跟大家合作呗。
        <br>
    </li>
</ul><b>不够酷?</b>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够酷了
<br>
<ul>
    <li>小米,平板,盒子,电视,路由……MIUI的多屏体验</li>
    <li>魅族,联合智能硬件,手表飞机插座……Connect to Meizu</li>
</ul><b>渠道成本低(不是指价格)</b>。这个其实也相当重要
<br>
<ul>
    <li>容易刷到,适配机子广,稳定。</li>
    <li>国内买得到,线下甚至有体验店,可以教你用呀什么的。</li>
</ul>
<br>更何况,对于大部分非Geek用户,手机虽不再只是当年的通讯工具那么简单,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智能电子设备而已。<b>能方便快速的享受到国内主流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完成日常的需求就足以</b>。
<br>
<br><b>MIUI/Flyme 在这方面上的成绩,是Pure Android远不能比的。</b>
<br>
<br>所以我的结论是:
<br>
<br><b>对中国用户而言,Pure Android 并不比 MIUI 或 Flyme 体验更好。</b>
<br><b>对大部分中国用户而言,MIUI 或 Flyme 比 </b><b>Pure Android 的</b><b>体验更好。</b>
<br>
<br>
<br>
<br>
<br>没啥利益相关,我又不是云OS的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MIUI 6,充满了“借鉴”,iOS 7 版的 Android……
米 4,碉堡了,不服跑个分,简直就是 iPhone 4……
你们说得这些我一点都不反对。

可是,你们对小米的要求太高了

其实小米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才初创4年的公司而已,
你是指望小米能引领一套新的设计风格?
还是指望它能在国际上体现一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你想太多了。

更何况,MIUI也不是没有设计,它比很多国内,国际大厂的ROM好看好用太多了。
它只是没有多少新设计而已, iOS 7 的视觉,混着大部分 Android + WP 的交互。也不知道是因为确实欣赏 Android 的一些交互,还是因为毕竟是基于 Android 懒得改了。

因为没有一个背后的设计思想在支撑,于是它就把所有自己觉得好,觉得会被认可的东西抄过来了而已。

这思路一点问题都没有,大部分用户一定会觉得更好看了,国际范儿又有设计感。最多是少数圈内人士(包括我),那群也不真正买它手机用的人,在那愤愤不平而已。

自立门派风险太大了。
MI 4 的配置 + MIUI 6,在这个价位几乎是无敌的,这就够了。

至于官方说的什么“糖果式”设计,那简直就是笑话。跟 Ive 的 iOS 7 或是 Material Design,Metro 所设计之设计,完全不在一个高度上。


其实有的时候觉得小米很像腾讯(尤其是更早些年的腾讯)。
其实本来也就不是什么创新者的角色,那就做借鉴和整合呗。

用户喜欢什么,
公司需要什么,
大众流行什么,
那我们就做呗。

拿下市场才是第一位的,不出错才是第一位的
先做大了才有可能去做更大的事啊

老罗再有情怀,锤子要是死了,那也就这么死了。

你指责小米没有多少创新,或是腾讯老是山寨 start up ,我同意,我陪你愤愤不平,可是又有什么意思呢。

它们这么做,对现有公司发展来说,
简直是一点错都没有。

0%